黄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七连丰端牢中国饭碗共筑世界粮安新京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年是曲折的一年,疫情、病虫害、台风、暴雨等多重灾害轮番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然而,即便在如此困境中,我国仍旧获得了粮食的丰收。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亿斤,比上年增加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第17个连续丰收年。

粮食是生存的基本要素,粮食安全关系着民众的福祉、社会的稳定,过去17年,我国创造了粮食生产的奇迹。未来,疫情的影响仍未结束,粮食生产的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粮食安全依旧重要。

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此,会议要求,“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粮食丰收。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战役:封村之后的生产保障

年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武汉封城,这场和疫情抗争的战斗,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

1月3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农村落地落实,坚决打赢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国各地的乡村,也开始封村、封路,为抗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全国5亿农民,20亿多亩耕地,能否顺利开始生产,影响着此后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粮食安全。

农时不等人,在全力做好农村疫情防控的同时,如何保障春耕?为此,2月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春季田管视频会,下发了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的通知;2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的通知》,保障交通网络畅通;2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严禁私自设卡拦截,保障春耕物资进村入店;2月18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发出通知,解决农事活动受阻的问题。

随后,各地出台相关*策,打通阻塞的交通网络和生产渠道,保障春耕顺利进行。

2月12日,京郊村落一片宁静,各个村口都有人值守,阻止外来人员入村,但在村外的田野里,村民们却已经开始了忙碌。怀柔大水峪村附近的栗子地里,雪还没化尽,70岁的孙师傅就已经开始给树剪枝了;在延庆马坊村,也已经有农民开始在田里忙碌,整地、施肥,为不久之后的春耕做准备;在昌平温榆河边,尽管没有外来的工人,当地的村民已经开始自己搭建新的大棚……

封村不封路,防疫不误生产。在全球各国为疫情带来的粮食危机担忧时,中国的数百万个乡村里,人们正在为了把粮食安全握在自己手中而努力。

京西村庄,寓意丰收的谷仓。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抗灾:重重威胁下的丰收

疫情影响尚未退去,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年的粮食生产,充满了波折。

早春3月,深藏地底的草地贪夜蛾开始苏醒,这个年侵入我国的外来害虫,在蛰伏了一个冬天之后,开始再一次侵食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严重的病害,也威胁着年的粮食生产。年初,陕西、湖北、河南等小麦种植区,就发现了小麦条锈病,这种被称为小麦“*疸病”的病害,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目录,一旦染病,就可能造成20%-30%的减产,严重者颗粒无收。在3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发病面积已达万亩,为1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此外,还有干旱、洪涝、早霜、台风……年的丰收,面临着重重威胁。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西南、华南等地先后发生暴洪,继而引发涝、渍灾;东北、华南出现伏旱;淮北、东北大风冰雹……

一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针对性的*策,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在虫害防控方面,3月18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药剂科学使用指导意见。4月9日,中国农科院发布《草地贪夜蛾防控手册》。农业农村部则在年初就提前下发了病虫害的防控预案,预拨14亿元防控资金。

在病害防控中,全国农技中心于1月初就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加强监测和防控小麦条锈病。此后,农业农村部以及各地*府也先后发布*策,防治病害的蔓延。

应对洪涝灾害,我国也先后出台多项防控、重建*策,通过财*拨款等形式,修复受灾农田、圈舍等农业设施。

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

稻田丰收。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草地贪夜蛾方面,冬春玉米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到7月,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万亩,防治面积万亩次,基本做到应防尽防。在条锈病防治方面,全国各个夏粮种植区基本实现丰收,在全国小麦播种面积下降1.2%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产量1.6%的增长,收获小麦万吨。

赋能:被科技改变的生产

这场丰收来之不易,尤其是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实现17年丰收。

粮食的丰收,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病虫害防控得当、防灾救灾及时、耕地面积稳定……这其中,科技的贡献,无疑是最重要的保障力量之一。

年3月,北京顺义的一片农田中,几台大型农机正在作业,去年留下的秸秆被截断、粉碎后,重新撒入农田,留下平整的土地,等待播种。几个村民站在地边上,看着农机作业。他们告诉记者,现在种地,已经不用人力了,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收获,全部都是机械作业。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70%以上的农田里上演。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农机具超过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70%。

机械化收割。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12月16日,在广州增城“幸福田园”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几个技术人员站在地头使用新一代无人机,在自主规划好航线后,无人机开始实施精准喷洒作业。与此同时,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等产品更新换代,可以实现智能播种、喷洒和割草等功能。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有关人士畅想,未来的无人农场,地面上是机器人,天空中是无人机,云端有AI……通过科技力量及产品,构建出一个全新的高智能农业生态,重塑农业的生产效率。

更多的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中。10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为.7公斤。而3个月前,同一片基地中,这里还收获了平均亩产.06公斤的早稻,这意味着,基地中的双季稻,一年中的平均亩产达到.76公斤,约1吨半。

10月12日,位于内蒙古通辽的一片示范田中,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正在进行测产,结果显示,示范田亩产达到.88公斤,创造了机械粒收的纪录。

负责这片示范田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告诉记者,示范田采用了“密植增穗增产,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增加花后群体物质生产和高效分配”的技术体系,这是一整套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良种培育、水肥一体化、科学管理等多项技术。

更多的作物产量在不断提升,数据表明,年,全国粮食作物亩产公斤,每亩平均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

藏粮于技,传统的农业生产,早已经被科技改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60%。而增产只是结果之一,还有绿色、可持续等,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正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一步步实现。

均衡:从吃饱到吃的健康

中国有14亿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年人均原粮、谷类、豆类以及薯类的消费,分别为.8公斤、公斤、8.3公斤、2.6公斤,总和为.7公斤。

而按照年的数据,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公斤左右,远远高于人均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也在公开采访中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尤其是两大口粮品种——稻谷和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供全国吃1年以上。粮食库存消费比也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水平。

事实上,我国在多年前就已经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在今天,更重要的问题,是吃的健康。

年11月5日,河北张家口一家亚麻籽油厂里,几辆厢式货车正在紧张地装货,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上半年销售情况不佳,但下半年,市场需求却开始猛增,以至于厂家的生产一度跟不上销售。

亚麻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超过60%,和菜籽油等,都属于健康食品。数据显示,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亿亩,年产量超过万吨,是本土第一大食用油。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饮食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多种健康食品生产快速增长。

年10月,国新办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年,我国居民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蔬菜和水果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24.7公斤、46.8公斤、46.4公斤、22.1公斤、.1公斤和.4公斤,与年相比,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白皮书显示,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千卡,蛋白质65克,脂肪80克,碳水化合物克。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未来:兼顾高效与生态

促科技、保生产、稳面积……多种*策保障着14亿人的粮食安全和饮食健康。

在土地方面,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20亿亩以上。年,粮食种植面积17.52亿亩。此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显示,我国还有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水果种植面积1.7亿亩……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土地是粮食生产的要素,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乡村是粮食生产的场所。年,我国将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但乡村的发展远未停止,乡村振兴接踵而来。

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土地、粮食将如何发展?

京西水稻丰收。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年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基础要素之一,据年11月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到年,“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

“未来的农业生产,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解释,高标准农田既是农田高效利用的方式,也是保护耕地的方式,在高效方面,“假如全国的平均亩产,从公斤提升到公斤,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原来三分之二的耕地,生产出和原来一样多的粮食。多出来的耕地,就可以种植其他作物,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而在可持续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生态,提升农业生产多样化的水平,“进而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准。”李保国说。

一个高效、高科技且生态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起航。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影王巍

编辑张树婧校对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