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新生儿照护小贴士系列四
新冠疫情期间,宝宝出现*疸,由于不能及时就诊明确*疸原因,多数家长很担心。其实多数宝宝*疸属于生理性*疸,所以家长们不必太担心。下面为大家介绍新生儿*疸的常见原因及处理办法。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的胆红素是如何代谢的(图-1)。通过这张图我们知道了循环系统中的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产生了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肝脏后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其主要从人体肠道的粪便排出,少量从尿液中排出。新生儿具有特殊的胆红素肠肝循环,加之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多和寿命短、旁路和其他组织来源的胆红素增多、肝脏功能不成熟,所以新生儿期容易发生*疸。
图-1
当新生儿血液中总胆红素≥7mg/dl(umol/L)时我们才能发现宝宝皮肤、黏膜*染了。*疸分为生理性*疸和病理性*疸。生理性*疸程度不重,不需要特殊处理,自行进乳良好的宝宝可以经口喂养补充液体、口服益生菌促进胆红素代谢、隔着玻璃晒太阳、动态观察即可。对于程度重、进展快的病理性*疸一定尽早就医,积极寻找原因、尽早治疗。对于以高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疸,需要根据宝宝胎龄、出生日龄、是否具有高危因素,依据图-2,到医院进行蓝光照射。
特点:1.足月儿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一般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可延迟到2-4周才消退;2.血清胆红素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胆红素尚未达到相应出生日龄的光疗标准;3.宝宝一般无特殊表现。
特点: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疸,总胆红素>6mg/dl(umol/l);
2.血清胆红素达到相应出生日龄的光疗标准;
3.总胆红素每天上升大于5mg/dl(85umol/L);
4.血清直接胆红素>1.5mg/dl(26umol/L);
5.*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6.宝宝可有发热、呕吐、腹胀、进乳少、体重增长不良、尿色*、便色*白甚至白陶土样等表现。
图-2光疗标准
高危因素:同组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窒息、显著的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低白蛋白血症.
除了观察*疸程度、持续时间以外,对于*疸持续超过两周,即使程度不重,家长也要注意有无伴随呕吐、腹胀、腹泻、进乳减少、体重不增等症状,还要注意尿便的颜色,如果尿色*,便颜色变浅,如图-3所示,要及早就医,积极寻找原因并尽早治疗,改善预后。
图-3
最后,和家长们谈谈母乳性*疸。随着国家对母乳喂养益处的宣传、全民思想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给予宝宝足量或大部分母乳喂养,但也会发现部分宝宝*疸消退延迟。母乳性*疸足月儿多见,*疸出现在生理性*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峰值可高于生理性*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疸,所以属于病理性*疸。宝宝一般状况良好,进乳好,尿色不*,大便色*,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除了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余项正常。母乳性*疸分为早发型,即生后一周内发生,亦称母乳喂养相关性*疸,由于生后早期母乳量少导致乳汁摄入不足、胎便延迟排尽,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造成*疸,所以生后尽早开奶,鼓励少量多次喂哺母乳,保证足够乳量及能量的摄入,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注意避免错误喂食糖水,使哺乳次数减少,不利于乳汁的分泌。密切监测*疸,达到光疗标准给予光疗,并且继续母乳喂养。晚发型称为母乳性*疸,在生后1周后至3个月内仍有*疸,可能由于肠道内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及活性增高,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或是有遗传因素。*疸程度以轻到中度为主。治疗上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口服益生菌促进*疸代谢,如果达到光疗标准给予光疗。母乳性*疸的宝宝若一般状态良好,无其他并发症,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吉大一院新生儿科
医院新生儿科成立于年,现为吉林省规模最大、诊疗技术最先进的新生儿疾病诊疗及转运中心。现有病床张,根据国家卫健委新生儿专科分级管理标准,已达到国家级标准。救治成功最小出生体重克,最小胎龄23周,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作为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及吉林省新生儿专科医联盟牵头单位,承担覆盖全省各级县、市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及转运工作。同时为国家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培训基地、中华护理学会新生儿专科护士实践基地、吉林省新生儿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吉林省妇幼能力提升培训基地。现有医生39名,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学历14人,其余均为硕士学历;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护士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2人。疫情居家期间,如宝宝出现紧急情况,请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防护,迅速前往医院儿科急诊就医。同时医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