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肝胆系病证考点总结积聚 [复制链接]

1#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证在中医历年考试中是一个重点考察章节,*疸的出题频率非常高,而积聚相对来说出题频率偏低,但也是大纲要求掌握的疾病,故我们来总结一下积聚的相关内容。

1、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2、积聚的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

3、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4、病位:肝脾。

5、诊断依据:

①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②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③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疸、胁痛、虫*、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6、积聚与痞满鉴别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7、积聚与鼓胀鉴别

鼓胀与癥积都可见腹内积块。鼓胀是以腹部胀大,鼓之如鼓,甚者腹皮青筋暴露、四肢微肿等为临床特征,鼓胀除腹内积块以外,更有水液停聚于腹内,肚腹胀大,而癥积一般腹内尚无停水,但癥积日久可转化为鼓胀。

8、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

积就是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聚就是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9、积聚的辨证要点

积聚的辨证必须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10、积聚的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聚证的证治分类

(1)肝气郁结证

11.辨证要点: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12.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13.代表方剂: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证

14.辨证要点: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15.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16.代表方剂:六磨汤加减。

积证的证治分类

(1)气滞血阻证

17.辨证要点: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18.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19.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2)瘀血内结证

20.辨证要点: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21.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22.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证

23.辨证要点: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24.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25.代表方剂: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