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认识疾病的本
TUhjnbcbe - 2023/8/12 21:55:00

导语:病名是一个诊断概念,用于代表疾病的本质与特征。慢性乙型肝炎为现代医学病名,没有明确的并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古籍文献中记载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的大多表现与本病类似,但仅是本病在不同阶段的各种表现,并不能全部反映其本质特性,因此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来概括。

01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的认识,各项机制,贯穿疾病始终,需了解

1、肝着

“肝着”为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疾病诊断,“着”有黏着、留着、黏滞之意,“肝着”是由于风寒直中肝脏而未达,邪气留滞肝之经脉所致,其病位在肝。“肝着”既是病名也是症状,肝喜条达主疏泄,肝脉循布于胁胸,因邪气入侵肝经,致肝失于疏泄,经脉瘀滞不行,初期必见胸胁痞满不舒,甚则胀痛、刺痛。

更有严重者表现为“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形象地描绘了经脉气血郁滞所致的症状。如若气机舒畅,推动血液运行,郁滞则可缓解,痞满诸证也可减轻。慢性乙型肝炎属“肝着”范畴,以湿热疫*为标,肝脾肾气血亏虚为本,发病取决于疫*与正气相互作用的状态。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湿、*、瘀、滞是其基本病理,贯穿疾病始终。

2、肝*

“肝*”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较为确切,“肝”为病位,由肝失于疏泄,肝胆湿热蕴结,肝阴血不足之意。“*”为外来病*邪气侵入并停留于肝,损伤肝的正常功能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或“伏气”留而不发,成为病*携带者。久之,待人体正气虚损,阴精不足时,可转化为积聚、臌胀。以上,可见将肝*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能够较全面的概括其本质特征。

3、胁痞

《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痞证是以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阻塞胀满,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其中胁痛、*疸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中医病名。

虚劳、痞满、郁证、胁痞、胃痞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中医病名;积证、口苦、胃痛、腹痛、血证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少见中医病名。在临床上,有一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仅表现为右胁部的隐胀不适,根据中医对痞的诊断认识,患者以胁胀为主者应诊断为“胁痞”,提出了慢性乙型肝炎新的中医病名-“胁痞”。

4、异湿

具有传染性和属外感病邪是HBV中医发病特点。湿邪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始动因素且贯穿于发病的整个过程,直接称为“湿邪”,不能反映其传染性。此湿邪乃“异气”中的一种,认为将“异湿”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学命名为最为适宜。“异湿”不仅能体现湿邪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区别与“非其时有其气”与“独盛于长夏”的湿,同时疫*、杂气的“皆相染易”的特性更加具体化、明确化。中医不能像西医以病*名称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命名,要从中医经典著作中寻找与慢性乙型肝炎本质特征相关的论述,还要遵循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征,两者结合才能更系统,更全面地将疾病概括并进行命名。

0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疫*是较六淫病邪致病力更强、强传染性更强且可引起广泛流行的一类病邪,又称为*气、疫气、戾气、非时之气等,其所致疾病一般称为“疫病”、“温病”、“温疫”等。“疫”指疫*,即是HBV,其为嗜肝病*,疫*伏邪,藏舍于营血之间,侵袭肝脏而致病。

湿热疫*就是湿*和热*,湿热疫*侵袭人体时,有感而即病者,临床形证俱备,发为急性*疸型肝炎或急性无*疸型肝炎;有感而未病者,邪*伏于血分,留而不去,为HBV携带者。络脉是经脉支横而别出的分支,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的功能,遍布于周身内外、五脏六腑、五官九窍。

肝脏是气血运行的枢纽,肝络连接内部表里是运行气血的途径,也是气血汇聚之处,当湿热疫*邪侵袭人体,易入血分,循经入络,结聚于肝络,久则湿、热、*、瘀凝滞积聚肝络,肝络受损,脏腑气血失调,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损肝络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关键,治疗上可以选用多种通络法,并辅以针对病因、病机的其他治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有关,中医称为正气亏虚,其为发病的根本原因。HBV在人群中具有普遍易感性,但转归与预后确有差异性,这取决与正气之盛虚。

慢性乙型肝炎在感染HBV后病*潜伏于体内,多伏而不发,因无症而难辨,但HBV活动时,症状明显,这与伏邪“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极为相似。伏邪内郁,日久正气渐耗,病情交错难愈,导致疾病迁延数年。因此,慢性乙型肝炎是受湿、热、*、瘀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

03中医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了解其各项指标,为患者后期的治疗助力

中医证候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某阶段病因病机本质的反映,也是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反应所处的一种功能状态,具有相兼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且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规范性,为此寻找证候的物质基础,对证候客观化规范化进行研究,建立证候的诊断标准体系尤为迫切。

1、肝功能指标

目前,反映肝功能的主要指标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反映肝脏分泌及排泄功能的主要指标为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上述两指标升高表明肝细胞摄取或结合游离胆红素功能出现异常。有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证患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均高于其他证型,同时该证的肝细胞损伤也最为严重。

肝胆湿热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腺苷脱氨酶等肝功能指标也显著高于其他证型。上述研究均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类证候肝细胞炎症及胆红素代谢障碍明显,存在显著的肝细胞损害,产生*疸的可能性较大,预后不良。

2、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的肝组织病理程度具有差异性,肝郁脾虚证以G1、S1~S2为主,肝胆湿热证以G2、S2为主,肝肾阴虚证以G3、S2~S3为主。随着病情从实至虚,从气至血,从轻至重的发展,肝组织病理损伤亦逐渐加重。

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以G1~G3级和S1~S2期为主,肝郁脾虚证以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为主;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均为G3、G4级及以上和S3、S4期,瘀血阻络证以肝硬化为主。

3、肝脏硬度及肝纤维化值

慢性乙型肝炎瘀血阻络证的肝脏硬度值最高,湿热蕴结证次之,肝郁脾虚证最低。对慢性乙型肝炎各证候肝纤四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提示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发展最初阶段,病情较轻,肝纤维化程度较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久病入络,留滞不去,出现瘀血阻络证,肝纤维化程度较重。

4、细胞因子及免疫蛋白

T细胞在感染HBV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有效溶细胞或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就可控制感染,否则病*将长期存在。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CD4+T细胞含量降低,CD8+T细胞含量升高,CD4+/CD8+比值下降,表明其免疫功能下降。在慢性乙型肝炎各证型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表面标志物的含量存在差异。

在湿热蕴结证中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均较高,提示其免疫功能活跃;在肝肾阴虚证中CD4+T细胞与CD8+T细胞含量均较低,提示其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在肝郁脾虚证中CD3+T细胞含量降低、CD8+T细胞含量升高、CD4+/CD8+比值下降。

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免疫紊乱,且该证CD80与CD86含量较湿热中阻证下降更加明显,表明上述两细胞激活T细胞能力的急剧降低,这对清除病*极为不利,有可能引起持续性HBV感染。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抑制性免疫调节的细胞群。

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瘀血阻络证Tregs的含量最高,提示该证患者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免疫功能下降,病*清除不力,病情缠绵难愈。程序性死亡分子1是T细胞功能耗竭的主要表现,且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反映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状态,是可作为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阻证与肝郁脾虚证相比,IgG升高、C3下降更显著,说明湿热内阻证的免疫应答较肝郁脾虚证要更加强烈。

结语:综上,从基础的实验室指标、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肝脏硬度及肝纤维化值,到细胞因子及免疫蛋白、HBV基因型,再到目前热门研究的四大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学者们多维度、多学科、全方位的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进行了探讨,极大地促进了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名,认识疾病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