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关于黄疸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TUhjnbcbe - 2023/8/26 19:44:00

*疸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疸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内外病因互有关联,引起湿邪困遏脾胃,塞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疸。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偏盛,由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致发病。若湿热夹时邪疫*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炽盛,内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如《诸病源候论·急*候》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所加,故猝然发*,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也。

2.饮食所伤

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不洁,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而发为*疸。如《金匮要略·*疸病脉证并治》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名曰谷痘。”《圣济总录·*疸门》云:“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疸。

3.脾胃虚寒

长期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都可导致脾虚寒湿内生,困遏中焦,塞肝胆,致使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疸。如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疸》云:“阴*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医学心悟·*疸》云:“复有久病之人,及老年人,脾胃亏损,面目发*,其色黑暗而不明。”

4.病后续发

胁痛、癥积或其他病证之后,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出现*疸。如清·张璐《张氏医通·杂门》指出:“以诸*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并云:“有瘀血发*,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

5.其他如因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而导致胆汁外溢而发*者。

二、诊断

1.目*、肤*、小便*,其中目睛*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积、鼓胀等病史。

4.肝功能、肝炎病*指标、腹部B超、腹部CT、胃肠钡剂造影、消化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三、治则治法

*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若*疸初起见表证者,则可发汗解表,使湿从汗解。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的目的。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热*炽盛,邪入心营者,当以清热解*、凉营开窍为主;如阴*属寒湿者,应予温中化湿,属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和血,利湿退*。

四、日常防控保健措施

1.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戒酒;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免正气损伤;避免接触传染性患者。

2.发病初期应卧床,恢复期或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应保持心情舒畅,以助于病情康复。

3.饮食宜清淡,不可过食生冷、膏粱厚味,以防加重脾胃负担,甚则损伤脾胃。

4.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疸加深或见斑疹吐衄、神昏痉厥,属病情恶化之兆,须及时救治。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关于黄疸的病因及日常防控保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