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对告状信的另一种解读dqrfg2nn
TUhjnbcbe - 2020/7/15 13:39:00

对“告状信”的另一种解读


最新一期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官场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比如,每到干部选任之际,特别是像换届这样的大规模调整干部的敏感时期,告状信就会蜂拥而至。(7月14日中新)文章解释,“过度竞争”是市场经济领域经常发生的现象,而在公共管理领域,这一现象也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度竞争也被称为“一个人的胜利”,其他人则被定义为失败者。这不仅会大大挫伤组织中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而且,由于竞争关系的加剧,组织成员在平时就相互猜疑、相互提防,甚至相互拆台,使团队合作荡然无存,给组织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这一分析,似乎不无道理。不过,愚以为,如果蜂拥而至的告状信不是主要出于官员之手,而是老百姓所为,且确确实实揭露了干部的一些问题,这并非什么坏事。每到干部选任之际,也就是集中考察干部之时,如果百姓的“状告信”多起来,不仅正常,而且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某些干部确有一些缺点甚至是较严重的问题,百姓如实反映,有利于上级组织部门全面了解干部;二是换届意味着要组成新班子,谁都希望德才兼备的干部进入。百姓如果能实事求是地积极地反映某些干部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对*的事业的重视和关心。百姓的“状告信”,反映了一种民意,是“第一信号”,也是一种来自基层的民主监督,应该而且必须引起*委和各级组织部门的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干部“带病提拔”,乃至边腐边升,尽管有诸多原因,其中违背民意,没有认真贯彻“群众公认”原则,恐怕是个主要原因。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千万不能小觑百姓的“告状信”。退一步讲,即使对干部的“告状信”,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其确实出于公心,而且反映的问题属实,对这样的状告信应该予以肯定。一个干部如果不敢反映别人的问题,而是睁一眼闭一眼,甘愿扮演“乡愿”的角色,是自由主义的表现。毋庸讳言,干部队伍中确有一种浮躁的情绪,但即使有干部为了竞争胜出,通过书信,用不实之词来状告某干部,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我曾在组织部工作多年,基本上没有发现这类诬告之事)。要相信广大干部的觉悟,要相信组织上是不会轻信诬告的。中国官场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过度竞争”与“状告信”虽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通过蜂拥而至的“状告信”,我们既要看到还存在“官本位”现象的一面,也要看到公民民主*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更要重视反映民心的“第一信号”,并采取相应对策,妥善处理好*群、干群之间的关系,促进干部严于自律,严格依法办事,一心勤*为民。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告状信的另一种解读dqrfg2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