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称之为“黄瘅”,是一种因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皮肤、巩膜等组织出现黄染的病症。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这与季节、气候及环境有很大关系。夏秋季节,暑湿当令,人们容易感染湿热疫毒,导致黄疸发病。此外,如果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则病势尤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黄。另一方面,饮食不节也是导致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污染不洁,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而发为黄疸。此外,脾胃虚寒也是导致黄疸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都可导致脾虚寒湿内生,困遏中焦,壅塞肝胆,致使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为黄疸。此外,病后续发也是导致黄疸的一个原因。胁痛、癥积或其他疾病之后,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也可产生黄疸。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及个体素质差异,湿邪可从热化或寒化,表现为湿热、寒湿两端。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热偏盛不同,阳黄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火热极盛谓之毒,若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症,为急黄。若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发为阴黄。对于黄疸的治疗,中医强调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于阳黄的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对于阴黄的治疗,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茵陈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总之,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同时,预防黄疸的发生也十分重要。人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来预防黄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