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为什么会哭?
哭是婴儿的一种语言,是想告诉我们他是饿了、困了、还是想和你玩,或者只是为了发泄掉多余的精力。
在孩子哭的时候记住一个单词slow,然后把这个单词拆分开来S-L-O-W。
S代表第一个单词Stop停下来,不要急着第一时间去抱宝宝,先看看宝宝的哭声会不会自己停止。
L代表第二个单词Listen去听,去听宝宝哭声的频率,哭声的大小。
O代表第三个单词Observe观察,观察宝宝的表情和肢体的动作。
W代表第四个单词Whatsup怎么了,判断宝宝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哭。
所以在宝宝的哭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着急,先听后看然后再分析宝宝哭闹的原因。
宝宝哭声不同,代表他的需求也不同,宝宝是断断续续的,代表是他饿了;拉了或者是病了会间断的哭,比如哭了一会好了,过个几分钟又开始哭。想睡觉和想要抱抱的哭声,就是放声大哭,这种情况一般只要家长们过去安抚,他的哭声就会停下来。掌握好对于宝宝哭声的判断,就能更好的了解宝宝的需求了。
新生儿的第一口怎么吃?
婴儿第一口最好吃母乳,母乳可以更好的建立宝宝的肠道菌群,前三个月吃母乳的孩子,会减少30%皮肤和食物过敏的几率。从宝宝的心理上来讲,如果第一口奶能在妈妈的怀里吃也很重要,因为宝宝会觉得跟妈妈还是一体的,并不存在我和你的概念。
在美国有这么一项研究,因为美国在医学上可以说很发达,新生儿出生的死亡率也特别低,但是一直保持并没有突破,后来一位新生儿护理的医生提出,让新生儿出生后一直跟妈妈在一起,保持皮肤相触,他们管这种叫“袋鼠护理”,通过仪器发现新生儿在跟妈妈皮肤相触后,压力指数开始下降,因为宝宝可以听到妈妈的心跳声,让宝宝感到类似于在妈妈肚子里的环境,更能感受到母爱。
母乳喂养虽然好,但是妈妈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在国外有一个妈妈,写了一篇文章,医院生孩子之后,医生鼓励她用母乳,自己也坚定母乳是世界上最好的喂养方式,但是第一天喂了好几个小时,孩子什么也没吃到,第二天继续坚持要喂,医生建议可以让宝宝喝一些配方奶粉,但她还是坚持要自己喂,又喂了好几个小时,孩子仍然没吃到奶,然后就出院了,回到家后到了第三天,仍然没有奶,也没有给孩子吃配方奶粉,感觉孩子身体情况不妙医院,在医院里抢救了12个小时,仍然没有抢救过来,孩子就这么被活活的饿死了,这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给妈妈们正确的进行疏导,让妈妈们放松一些,在没奶的情况下不要太固执于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吃奶粉的同时,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即便自己做不到,对自己宽容一点,一样可以用其他的替代手段喂养,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第一口究竟吃什么还是要以孩子和自身的身体状态来决定。
宝宝吃完奶后必须要拍嗝吗?
拍嗝其实并不是必要选项,有些宝宝需要拍嗝,但是有的宝宝是可以吃饱就睡的。
因为宝宝的胃和食道中间有一个接口叫贲门,婴儿贲门的肌肉不是那么发达,当宝宝胃部压力增加了以后,就有可能把奶往食道里挤,就会产生溢奶。但是有的宝宝贲门肌肉很结实或者喂奶的量不多,少食多餐,并没有溢奶的问题,那就可以跳过拍嗝这个动作。
如果宝宝经常溢奶的话,我们要掌握三种拍嗝方式:
(一)把宝宝放在肩上,头部靠在我们的肩膀上,手掌呈空心状,由上往上轻轻的拍,大概在十分左右就可以了。
(二)让宝宝坐在你的大腿上,用手扶住宝宝的头,手掌呈空心状,由上往上轻轻的拍,一样大概拍十分左右就可以了。
(三)让宝宝趴在大腿上,让宝宝头部朝下,用手扶着宝宝的前胸和头部,一样由下往上轻轻的拍。
喂宝宝哪种方式比较好?
母乳喂养的话鼓励妈妈躺着喂,因为坐着喂会腰酸背痛,躺着喂奶就没有这种问题了,可以翻面换边让肌肉松弛下来。
但是奶瓶最好不要躺着喂,如果宝宝躺着让奶瓶完全垂直的话,奶很容易留到中耳腔,会把细菌带进去,宝宝有很能会得中耳炎,所以用奶瓶喂我们可以抱着宝宝,让宝宝呈45°角,这样奶水就不会往中耳腔里流了。
为什么宝宝明明睡着了,但是一放下就哭?
宝宝其实对于抱,主要有三个需求:
身体接触包裹感节律感有一个叫德斯蒙德莫里斯的生物学家,在《裸猿》中提到,我们抱宝宝是需要给宝宝提供安全感的。
宝宝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之一,在睡前会考虑到,我要睡觉了,但是我妈不能睡,宝宝怎么能知道呢?靠的就是让妈妈有节律的运动,所以放下就哭。
不是每个宝宝都需要抱的,我们可以把宝宝分为两种,一种是“高需求型宝宝“,就是很粘人,总是让人抱,一种是“低需求型宝宝”,每次喝完奶放在床上自己就睡着了,”高需求型宝宝“和”低需求型宝宝”最早是被育儿大师希尔斯博士发现的,他在孕育第四个孩子的时候就发现,前三个都很好带,但是第四个就特别的难带,后来发现真的是有一种宝宝,就是高需求型宝宝,不仅会表现在睡觉上,还会更黏人、更敏感、更爱哭、更容易醒。
爸爸妈妈们也不必懊恼,为什么自己的宝宝不是“低需求型宝宝”,国外的一些主流媒体报道,给出过一些研究成果,因为“高需求型宝宝”过于敏感,所以在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在智商上表现比“低需求型宝宝”更加聪明。
美国的育儿专家特雷西·霍格,在她写的《婴语的秘密》里提到过,抱起睡下这么一个方法,如果宝宝哭了,先不要过去抱他,先尝试轻轻的拍他,如果不行了在抱起来,哄好之后一定要抓住一个时机,就是将睡未睡的时候,如果宝宝已经睡着了,那就等于是抱着睡的,如果还是清醒的状态,放下去也不行,所有要把握好时机,在宝宝将睡未睡的时候放下去,这就保证了宝宝睡着时的环境和睡醒后的环境是一样的。
还有平时需要重视的一点,宝宝不可能只在晚上睡觉,白天也是要睡觉的,不要把环境搞的很安静,这对孩子的睡眠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我们家孩子在白天睡觉,只要孩子爸爸发出一点声音,婆婆的眼神立刻就过去了,意思让爸爸保持安静,这时候我就跟她讲,一定要让孩子区别白天和晚上的睡眠环境,因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听到的声音也绝对不是安静的,听到的声音大概是真实环境声音的3倍,所以宝宝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但如果你把他白天的睡眠标准提到很高,没有光、没有声音,那宝宝以后的睡眠标准就会变的很高,稍微有点声音就会醒了。
不要给孩子“过度保暖”
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明明室温很暖和,但有些老人一定要给孩子穿很多,而且每天晚上的时候一定要套上绒线袜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对于宝宝来讲,有一种病叫“捂热综合征”,主要就是因为怕孩子冷,给孩子穿的太多,孩子小又挣脱不开,热量散发不出去,长时间让孩子处于高热环境下,孩子会出现比如高热惊厥、脱水甚至休克,这种危害是特别大的。
刚出生的孩子体内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白色脂肪,一种是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就是产生热量的脂肪,白色脂肪是用来抵御寒冷的,棕色脂肪孩子的含量是很高的,所以像孩子坐在地上玩啊,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会凉着,其实孩子是特别会保护自己的,根本不会冷。
怎么判断宝宝冷不冷?
要根据温度判断,室温的话24°以上,穿件单衣就足够了,24°以下要根据宝宝的月龄,1个月以内的孩子穿衣服的厚度,要比我们大人多一件,如果是1个月以上的孩子,穿的跟大人一样就可以了。在宝宝睡觉时,我们保持室温在24°-28°之间就行,大人觉得舒适,宝宝也会觉得舒适的。
宝宝黄疸怎么办?
胆红素是红血球破裂所释放出来的,一般成年人的红血球寿命是天,到寿命之后就会破裂并释放出胆红素,然后进过肝脏代谢掉,有粪便排泄掉,这是正常黄疸代谢的过程。
婴儿的红血球寿命要比大人短,红血球破的比较多,所以胆红素的量就会增加,特别是刚出生的新生儿,还没有正常的进食,粪便很少,所以胆红素在肠道里面并不能被分解掉,就会吸收回身体里面,叫做肠肝循环,这就造成了胆红素在身体里一直累积,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样子,所以说很多宝宝黄疸其实是正常的现象,只要正常进食,随着肠道的粪便越来越多,排空的速度越来越快,黄疸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这种属于生理性的黄疸。
还有另外一种黄疸叫病理性的黄疸,是真的身体出了问题,比如有一些溶血的疾病,或者是肝脏的疾病导致黄疸值特别高,可以用光照治疗来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果是生理性的光一照黄疸很快就会退掉,如果是病理性的就会特别不容易退。
胆红素其实也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它可以减少宝宝身体的发炎,所以不要把黄疸想的那么可怕,留着一点点胆红素,其实对宝宝是有好处的。
宝宝胀气怎么办?
宝宝肚子里的压力,会很明显的放映在他的肚子大小上,比如喝奶喝的很急,就会让宝宝肚子里产生很多气,这种属于生理性的胀气,可以通过拍嗝排出。
病理性的胀气会表现为吃奶越吃越少,排便可能便秘或者是腹泻,又或者睡觉的时候一直哭,造成宝宝病理性胀气原因有很多,比如牛奶蛋白过敏,有能肠胃炎,要找准问题才能解决病理上的胀气。
胀气有一种病理现象叫做肠绞痛,肠绞痛一般会固定发生在一个时间点,有可能是傍晚,也有可能是晚上,像3个月前的宝宝一直哭,安抚不了,突然之间放了个屁或是打了个嗝,宝宝突然之间就不哭了,这种一般就是肠绞痛。
当遇到宝宝有胀气的现象可以先判断是生理性胀气还是病理性胀气,如果是生理性胀气,可以通过拍嗝来解决,如果是病理性胀气,要找到胀气的根源,做到对症治疗。
通过以上的分析,相信很多新手爸妈能更好去找出宝宝哭的原因,并且了解了新生儿会遇到的一些常见现象,作为新手爸妈的你们都遇到过什么样的麻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想了解更多母婴育儿知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