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采蘑菇的小姑娘
TUhjnbcbe - 2024/10/29 13:47:00

秋雨过后,将逐步渐入野生蘑菇生长旺季。很多阜新人会三五成群的聚成“团伙”向山里进发采蘑菇。

采摘完毕

摘掉泥土

西乡白龙方向,这边采的蘑菇多以这种黄色的菇居多,雨后天晴,树林里就会冒出很多。

洗锅烧火

下锅煮记得加点蒜

起锅冷水冲洗几次

好了鲜嫩的蘑菇就大功告成

回家将其分成小份放进冰箱冷冻吃的时候拿出来炒着吃

大家猜猜看上图是什么

两个神器

但是,由于不能科学辩识,自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致死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我们上山采蘑菇时掌握食品安全科学基本常识,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尤为重要。

野生毒蘑菇引起人们中毒的物质是其中含有的毒素。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经烹调加工或者晒干均不能有效消除。常见中毒症状有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肝肾损害型等。

蘑菇中毒存在一个假愈期,即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后,症状缓解,甚至消失。很多中毒者会误认为好了,而没有继续治疗,但在一两天后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不可逆转的肝肾损害,危及生命。

下面小编就带你来看看,什么样的蘑菇不能吃。

我国约有多种野生毒蘑菇,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有30余种,如白毒鹅膏菌、白黄粘盖牛肝菌、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毒伞、毒粉褶蕈、秋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等。(张勇)

白毒鹅膏菌:极毒,我国中毒较多。毒素为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肽(amatixins)。中毒症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是毒菌中毒防治重点。

白黄粘盖牛肝菌:有毒,白黄粘盖牛肝菌夏秋季于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属外生菌根菌,与松等形成菌根。食用后往往会引起腹泻。

褐鳞小伞菌:极毒,含毒肽和毒伞肽。年以来,曾在河北、江苏、上海、黑龙江发生大批中毒。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时需注意。

肉褐鳞小伞:极毒,夏秋季于林下、路边、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均可生长,一般群生,有时单生。发病初期为胃肠炎症状,然后肝、肾受害、烦躁、抽搐、昏迷,死亡率高。采食野生蘑菇时需注意。

白毒伞:剧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等。部分食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及全身严重表现;另一部分最初只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轻微表现,很快消失,但2~3天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黄染、躁狂等精神症状及其它系统损害的表现。

毒伞:极毒含毒伞肽和毒肽,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病慢,潜伏期数小时至1天,病死率高。经小白鼠试验,每公斤体重用干品20克的提取液腹腔注射,死亡率为60%左右。

毒粉褶蕈:有毒,蘑菇种类繁多,人们缺乏识别有毒与无毒蘑菇的经验,误食毒蘑菇可致中毒。毒蕈毒素与中毒症状密切相关,主要的毒物类型有胃肠毒素、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原浆毒素、肝毒素。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根据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临床大致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四型。

秋盔孢伞:极毒,毒性近似毒鹅膏伞、白毒鹅膏菌。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躁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此种中毒死亡率比较高。

包脚黑褶伞:极毒,中毒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6小时以上,最长可达42小时,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泻及便血。有的出现发烧、瞳孔散大等。严重者类似毒伞、白毒伞、肉褐鳞小伞中毒,出现急性肝炎、黄疸等,甚至死亡。

鹿花菌:有毒,鹿花菌素的致死量估计小童及成人分别为每公斤10-30毫克及20-50毫克。这个量分别约为新鲜鹿花菌的0.2-0.6公斤及0.4-1公斤。但是个别的反应会因人而异,可以完全没有反应或者是严重中毒反应。证据显示小童受影响的较严重,但原因不明。虽然将鹿花菌煮成半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鹿花菌素的含量,但重复食用仍然会增加中毒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希望大家采蘑菇时候要仔细辨认,以免自己的健康受到危害。

1
查看完整版本: 采蘑菇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