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乙型肝炎(乙肝)仍然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慢性病毒性传染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并给予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疾病会隐匿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或出现肝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
1如何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乙肝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和既往未进行过HBV相关检查的18岁以上人群,需进行HBV血清学检测。
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患者等特殊人群,应该定期检测HBV血清学全部标志物。
HBsAg阳性者或特殊人群抗-HBc阳性者都应该进一步选用标准或高精的试剂和方法检测HBVDNA。
HBVDNA阳性就可以确定为HBV感染者。进而根据肝功能、肝脏影像学(超声、CT或MRI)、无创肝纤维化指标和/或肝组织病理活检等对疾病的严重程度作出精准评价,给出正确诊断。
2如何规范治疗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是抗病毒治疗,可以选择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或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
通过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防止/延缓疾病向肝硬化、终末期肝病、肝癌及死亡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我们的治疗目标。
做到规范治疗一定要选择好治疗时机,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有具体规定。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还存在以下主要误区
误区1:HBV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ALT正常不需要治疗;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
解读:HBV是隐匿的杀手,同时肝脏代偿能力很强。即使超过70%的肝细胞受损,患者也可以没有症状,甚至肝功能正常。
因此,慢乙肝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症状。
可一旦出现明显乏力、腹胀及黄疸都是急性发作或直接发展为肝衰竭。
ALT正常肝脏仍然可以有炎症和纤维化,ALT正常仍然可以得肝癌。病毒携带者不代表是健康携带或肝脏没有病变。只有持续清除或抑制病毒,才能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
误区2:“是药三分毒”,患者不愿意坚持长期用药;只服保肝药,不愿意抗病毒治疗;开始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但没有定期复查,或自行停用了药物,导致疾病复发或出现肝衰竭。
解读:目前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疗效好,耐药率非常低,副作用也非常小,且每天1次,还可以随餐服,非常方便。
保肝药只能暂时或部分缓解肝脏炎症或纤维化,是治标;只有抗病毒治疗才能阻止疾病进展,才是治本。
目前尚无根治HBV的药物,需要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HBV,定期复查确保疗效和避免副作用,才能控制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