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肝病患者的肝脾肿大,中医如何治疗
TUhjnbcbe - 2020/12/15 18:03:00

肝脾肿大是病*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常见肝脏疾病的最普遍的体征之一。有资料表明,*疸型肝炎有肝大者占53.2%~90.7%,无*疸型肝炎肝大者为66.3%~99.42%;病*性肝炎脾肿大者为43%~56.6%,这些数据看起来,让人都触目惊心。

肝脾肿大的表现

肝脾肿大是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性的肿大,正常吸气的时候,在右侧的肋弓下可以触及我们肝脏的边缘。在剑突下,可以触及两至三个厘米。而在肺气肿或者是内脏下垂的时候肝上界就下移了,那么肝脏的下缘可以到达肋下的1.5到2个厘米,这也是跟肺气肿和内脏下垂相关的。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肝脾肿大有时会使患者深受其苦。那么,已经有肝脾肿大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我们来看看:

如果患者有肝脾肿大的情况,这时候大多伴有发高烧,全身乏力,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前一两天会出现出血性的皮疹、发热,这时候如果进行检查,会看到白细胞增多的情况。其次,肝肾脾大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寒战,头痛。因此,临床证治有时常将其作为主要的辨证依据和针对目标。

中医对肝脾肿大治疗的理论依据

在中医看来,肝脾肿大常常可以在胁下,触及到有形的肿块,位置固定不移,属于癥积的范畴。《金匮要略》有云,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张氏医通》也说,积者为五脏所成,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景岳全书》说坚硬不移,本来就是一个有形的,所以把有形者称为积,而这些有形形成的积块,或者是因为饮食之致,又或者是因为脓血留在体内,凡是肢末凝聚,终于形成这个癥块,我们都把它叫做是积聚。此病多数都是在血分,这是因为血有形,而且又很安静,所以肝脾肿大中医诊断属于癥积的范畴。

而在临床上,不少工作者受“瘀血”理论影响,对肝脾肿大的治疗概用活血化瘀之法,尽投消积散结之药,忽视了全面辨证,这显然是片面的,有时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还会带来某些不良的后果,影响整个疾病的康复。

中医疏肝行气法治疗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作为肝病的重要体征,在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程度、质地及伴随症状等均有较大差异,临床证治往往涉及多种治法。今天,我们就跟着广慈中医的袁老,一起来看看中医的疏肝行气法是如何治疗肝病患者的肝脾肿大的。

在肝病中肝气郁滞的机会最多,疏肝行气法应用的频率也最高。在急性无*疸型肝炎和部分慢性迁延性肝炎,肝脾常可轻度肿大,质地尚软,同时多兼见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症,常无明显的瘀血征象,此类肝脾肿大多责之于肝气郁滞所致,所以,在治法上,我们常选用疏肝行气法。

疏肝行气法常用药如柴胡、枳实、香附、青皮、陈皮、川芎、佛手、香橼、紫苏梗、云故纸、郁金、木香、合欢花、橘叶等。这些药物多入肝经,具有良好的疏肝解郁、条达气机的功效。在现代的药理研究,也证实了柴胡等疏达药具有抗炎、抗滲出、抗肝损伤、抑制肝纤维化及调节免疫等作用,临床应用不仅可以使肿大的肝脾得以回缩、还可改善其他伴随症状及恢复肝脏功能等。因疏达药质轻味薄、性多辛燥,故常配以白芍、木瓜等滋柔甘缓之品。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案例,来佐证一下。

赵某,19岁,还是一位学生,同学们都反应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男生,和大家相处不是很好。还总是感觉肝区疼痛,腹胀,在家里自行吃一些消化的药,也没有好转,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为肝上界于第六肋,肋下1.5cm,剑下3.0cm,质软,压痛(+),叩击痛(+),脾未触及,被确诊为急性无*疸型肝炎(乙型),刚好是暑假期间,于是选择了住院治疗,一个月后,肝功恢复正常,虽然HBsAg仍是(+),但是考虑到快要开学了,于是选择出院。

出院不久,患者复发了肝区隐痛,依然腹胀,食欲及二便尚可,但是考虑到学习进度,不想被落下,所以家长选择了中医治疗。袁老观其舌淡,苔薄白,脉沉弦,便治以疏肝行气法。在广慈中医这里给他用定制适合他身体的中医方剂,嘱其回家按时服用。每日两次,早饭前晚饭后。在服用了6个疗程之后,患者自述胁痛腹胀减轻了,脾气也变得好了,不像之前那样,一沾火就着,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好了,没事儿一起出游也不耽误了。

医院进行了查体,腹软,肝于肋下未触及,剑下2cm,脾未触及,这就证明肝脾肿大的症状得到了很好的缓解,肝功(-),HBsAg仍(+)。于是袁老嘱咐他,可以进行中药抗病*治疗了,而且,按照这样下去,肝病的问题不大,不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肝病患者的肝脾肿大,中医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