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名家论治湿气与肝病的发生发展
TUhjnbcbe - 2020/12/16 14:29: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湿气者万病之源”,相信大家听的非常多了,但是湿气是怎么具体致病的,怎么影响我们的健康的,今天小编就借用中医名家针对湿气对不同疾病的论治,来具体讨论湿气对身体的影响!

今天就是选取名医专家康良石先生对于湿气和肝病的关系的论治。

1、湿气

《金匮要略》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如熏*也。”指出素有湿病之人,湿邪痹于内,而不能化热,湿邪发于外,则发热为*也。《湿热病篇》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提出湿热的发生多因内外合邪,属于内伤挟湿。

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多因其候潮湿,涉水淋雨,或者久居潮湿之地;内湿则主要由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不舒,导致的气机郁结或者脾失健运;还有寓于疫疬之外湿,或者由疫疬伏于里发所产生之内湿,即具有传染性之湿邪者,称为湿*。

2、疫*湿气与肝病发生的关系

当前肝病(肝炎),从病理上得知,是一种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脏间质炎性浸润性疾病,可以由疫*(病*),也可以由寄生虫、药物、酒精中*或代谢失调等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由疫*(病*)导致的肝病约占80%~90%。

在临床中,曾经对例确诊的病*性肝炎进行观察,调查初发病时的临床症状、舌苔及脉相发现临床表现:沉困无力、怠惰好卧、不嗜食、小便*赤,舌苔腻、脉弦、滑缓者例,占92.7%。

朱丹溪论“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舌诊》云:“舌苔白腻,多因水湿秽浊,*腻多因湿浊挟热*。”脉诊认为,脉弦多肝病,缓者多主湿病,滑者湿浊痰食内滞,挟有热邪。朱氏又云:“旁人沉困怠惰是湿热”,“瘦人沉困怠惰是热”。《景岳全书》云:“湿热之证多烦渴,小便赤涩”。按中医理论分析,病*性肝炎的发病与湿*,热*密切相关。然后湿*、热*、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从舌诊的角度分析“腻苔为阳气被阴气所抑”,湿为阴邪,患者90%以上出现腻苔,当以湿邪为主。湿邪化热,从阴湿演变为阳湿。

疫疠湿*或挟热*侵袭肝脾,表现兼有:胁胀、胁痛或胁下积块(肝脏肿大),口苦咽干、胸满、善叹息;或兼有纳呆、厌油腻、呕恶、大便秘溏交加;或兼有脘腹胀满、不知饥,或肠鸣、泄泻等

如《医贯》所指:“气郁而湿滞,湿滞而生热”。

对于临床病例,无论是有*疸型还是无*疸型,应以利湿化浊,清热解*为治则。在治疗上也证明本病的病气是以湿为主,湿*化热。

3、湿*热*与肝病发展的变化

慢性病*性肝病,经较长时间的迁延,临床上会有明显的变化。

症状:神烦、胁痛拒按、口苦咽干、小便短赤或浑,大便干结,面有火色或*疸,舌红,苔*或无苔、少苔,脉弦滑或细数,;

症状:沉困无力、口淡黏腻、纳呆、脘腹胀满、泄泻便溏,苔白或厚腻、脉缓或细、面浮色*、水肿;

症状:目下色苍*,状如烟熏或有痰、胸胁隐痛或钝痛、刺痛、鼻衄、齿衄或紫癜或妇人月经过多,或色紫有瘀斑,指甲色暗。

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湿病之变,不为不多。”《格致余论》亦数:“火病变化常见。”慢性肝病的发展、反复,临床表现的变化,与人体脏气的虚实、邪气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整体来说,临床的辨证分型为

一、

利湿清热、疏肝理脾

二、

清热燥湿、泻火解*

三、

解郁清火,养阴生津

四、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五、

益气养阴,化瘀通滞

联合应用益气养阴效果更佳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名家论治湿气与肝病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