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有奖公布
01
02
03
左右滑动查看所有中奖截图
恭喜又又、梁莎、??三位仙妈获得马蕾孕哺育视频号直播互动福利——奖品依次为olababy婴儿碗勺套装1份、瑞士elmex儿童牙膏1支、如山哺乳内衣1件。20日晚8点半马蕾医生还会在直播中继续送福利哦,仙妈们开始预约吧。
01我有一个“天使宝宝”
曾经的我是一位硬核妈妈,踌躇满志地要将女儿打造成一位天使宝宝。
特别在睡眠这一块,我着了魔似地相信,哄睡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从月子里开始,拍睡便是我唯一的哄睡方式。除非是女儿大哭,我坚决不会把她从小床上抱起。
只要女儿一停止哼唧,我便会立马将她放回小床继续拍睡。就这么日复一日不断地抱起与放下,女儿不到三个月的时侯,平均在床上拍拍10分钟就能睡着了。
我为此满心欢喜,相信女儿已经模糊地意识到有些困难必须要她自己去克服,相信她已经在自主的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生活很快就“啪”地给了我一记巴掌。
02“天使宝宝”突然不见了
女儿四月初的时候有了要翻身的迹象,于是我开始着手逐步撤掉她的投降式睡袋。当时女儿的惊跳反射还没有完全消失,没有了睡袋的她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会突然惊醒,然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嚎啕大哭。
无奈,我只好将安抚奶嘴塞给女儿,她才老老实实地在我怀里安静了下来。
此后的几次惊醒,女儿同样无法在无奶嘴的状态下在我的怀里恢复平静。对于害怕女儿养成吃奶嘴习惯的我来说,奶嘴是那段时间中唯一有效却万分无奈的选择。
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女儿无法在我怀里平静下来这件事,直到一个周末。女儿再次被惊跳反射吓得嚎啕大哭,已经被“折磨”了一个工作周的我实在是身心疲惫,便示意先生前去安抚女儿,还特地给先生打了一剂预防针——“很难哄,实在不行就上奶嘴吧。”
谁知先生进卧室没多久,房间里便没了女儿的哭声。我迅速推开房门正想责备先生为什么一开始就给奶嘴时,却发现女儿的嘴里什么也没有——女儿在爸爸的怀里秒睡。
我看见先生怀抱着女儿,轻轻地哼着《小星星》的旋律。女儿将头埋向先生的胸膛,睡得非常安稳。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格外多余,没有妈妈,女儿的生活运转得竟如此温馨与美妙。那一瞬间,我难过极了。我并非是在吃先生的醋。我难过的是,作为一位全职妈妈,我和女儿朝夕相处,我是陪伴在她身边时间最长的人,也自认为是她身边最亲密和最了解她的人。
然而,在女儿痛苦的时候,我竟然没有能力给她丝毫的安全感,但每个工作日平均只能和她相处二十多分钟的爸爸却做到了。
03只在我面前“天使”的宝宝
我问自己为什么。但我内心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对于女儿,爸爸的怀抱确实更加熟悉。
每到周末,被我称作“女儿奴”的先生会主动照顾女儿的作息。和我不同,先生只要一听到女儿哼唧,就会马上满含爱怜地将她抱起。
是的,当女儿有任何不适,只要爸爸在身边,都能立刻在他的怀里得到安慰。
我确实也感觉到,女儿在先生面前,比在我面前显得更为“娇气”。
比如,如果是我哄睡,女儿从来不需要被抱;但如果是先生哄睡,毫无例外地要抱着哄,还要边走边唱。
再比如,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带女儿出门遛弯,女儿总能安静地坐在婴儿车里不吵不闹;但只要有先生参与,女儿没一会儿就会在车里哼哼唧唧,吵着要抱。
为此,我说过先生“惯坏了女儿”,“打乱我的宏伟计划”。但也着实让人奇怪的是,即便女儿在周末被先生宠溺了两天,只要工作日一回到我的手上,又会变回那个乖巧的小姑娘。
对此,我说女儿是看菜下碟的“小机灵*”。
可是,一个半岁不到的小姑娘,真的有这么聪明,能自如地在爸爸妈妈之间开启和按下情绪的开关吗?
显然不可能。
女儿并不是在爸爸面前娇气任性,而是在爸爸那里,她的需求可以安心自在表达,可以被爸爸及时回应和满足,她更信任爸爸。04成为“天使宝宝”是谁的需求?
所以,女儿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是当一个天使宝宝吗?
恐怕不是,那是我们成人的需求,满足的是我们成人的虚荣。
女儿的需求,是爸爸妈妈积极的回应,以及(在不违反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前提下)无条件的理解与接纳。这是每个宝宝的真实需求。
试想,如果宝宝通过哭闹表达自己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入睡,我们却因为TA表现得不像我们预期的“天使宝宝”一般而质疑TA、指责TA,任TA自我挣扎,在这一时刻,宝宝是否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是否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控感呢?又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相信无论TA是什么样子,爸爸妈妈都会一直爱TA、关心TA;相信即便在挫折面前,爸爸妈妈也总是乐于帮助TA、支持TA?
试想,如果宝宝打小且长期无法从一段亲子关系中获得价值感、掌控感和安全感,TA长大以后,是否能够拥有更开放、更勇敢的心态与更强劲的内驱力去学习新事物、面对新挑战?
如果你以上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我相信你和现在的我一样,认同“积极的亲子关系是一切养育的核心基础”了。
是的,“冷回应”也许可以让宝宝认清现实、不再要求更多,最终变成我们眼中的“小大人”模样,但TA之所以“懂事”,是因为惧怕表达、惧怕被拒绝。TA所懂的“事”,是TA没有父母可以依靠,是自己的声音父母不会听。
但事实上,TA内心对父母的依恋有浓烈的渴求——如此疏离的亲子关系所导致的宝宝行为与心理之间的矛盾,最终并不会令TA真正的独立,反而无法爱自己、更无法爱他人。
05家长如何理解宝宝的需求
积极的亲子关系,离不开父母去构建一个能够及时并积极回应孩子需求、能够理解并接纳孩子个性的成长环境。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
1.妈妈产后和宝宝要常在一起产后最初两三个月,妈妈和宝宝要经常在一起。当宝宝常在妈妈眼皮子底下,妈妈的本能就就能更好发挥,能敏感观察到宝宝非常轻微的需求表达信号。而分离会切断母婴链接,让妈妈不再敏感,难以发挥自己的母性本能,头脑被知识和流程控制,无法去自然灵动的回应宝宝。2.观察宝宝这个“人”的需求每个宝宝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宝宝这个“人”,而非宝宝的嘴,找到需求的表达信号,以此才能给予TA适宜而积极的回应。宝宝早期的需求越被妈妈及时满足,宝宝会越信任妈妈,就越能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妈妈和宝宝之间有了心灵感应,形成母婴间的良性互动默契。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