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疸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个不良因素。
生理性*疸
在出生后2~3d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以延迟到第3周消退。
病理性*疸
在出生后24h内出现。足月新生儿2~3周仍不退,早产儿3~4周之后*疸仍持续不退,且常伴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呕吐、嗜睡、拒奶、腹泻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
1.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天产生的胆红素量8~10mg/kg,为成人的2倍
红细胞生成和破坏较多;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1克血红素分解可产生35mg胆红素。其他来源胆红素较多(如肌红蛋白,肝内游离血红素)。血红素加氧酶在出生后1-7天含量高,可生成更多的胆红素。
2.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不足
①肝功能发育不完善,肝酶活性不足会造成:
A.摄取胆红素功能差;
B.形成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C.排泌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②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
A.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缺乏,无法将胆红素还原为粪尿胆原;
B.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3.排便迟缓
新生儿肠道发育不成熟,肠蠕动弱,排便迟缓。新生儿胰腺功能弱,胎便蛋白酶低下,粘稠。推迟经口喂养。新生儿肠粘膜β-葡糖醛酸基转移酶(β-GD)活性较高
益生菌如何降低*疸?
益生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节机制有三种:
调节机制1: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殖
增加厌氧菌数量,保持厌氧菌占绝对优势;
构建微生物屏障,抑制有害菌;
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调节机制2:降低肠粘膜β-葡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β-GD)活性
益生菌定殖后改变肠道PH值降低,益生菌通过抗微生物活性来抑制部分细菌。
调节机制3: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
益生菌产生乙酸,乳酸等,利于维持酸性环境;
增加肠腔内渗透压,水分分泌增加,肠蠕动加快。
高品质益生菌应具有以下特点:
同时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不含乳糖,不含牛奶蛋白和麸质,临床数据证明安全,有效。如经常选用婴儿型鼠李糖乳酸杆菌LGG。
长按下面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