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伤寒论治疗杂症应用指南
TUhjnbcbe - 2022/4/6 18:08:00
点击上方蓝字“金匮灵枢”→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今天谈谈《伤寒论》中其他方子在杂病中的应用。

1

谈谈麻*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麻*细辛附子汤、麻*附子甘草汤等以麻*为主的方剂在杂病中的应用。

这一类方剂主要用于饮证。麻*乃肺经之专药,其饮在于肺。

寒用麻*汤、小青龙汤,小青龙与麻*汤是缓急两等治法;

热用麻杏甘石汤;

寒而挟热者用大青龙汤,大青龙麻桂用量特重,不是因为寒重,而是因为热郁;

热郁较轻者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与少阴证同见者,可用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二方亦是缓急两等治法。

这类方证虽有虚实、寒热、缓急之不同,但有一共同点,即是饮证。大小青龙之命名,不是发汗,而是行水之意。如是一般感冒咳嗽,又何必用此等方。

2

《伤寒论》大、小柴胡以及泻心汤诸方,也可用于消化系统杂病(包括肝、胆、肠胃),现在只谈谈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经文明言属柴胡汤之变证;生姜泻心汤证,明言胃中不和;甘草泻心汤证,明言胃中虚。

三泻心汤所主治,皆属胆病及胃,气机不畅,寒热错杂之证。《伤寒论》于生姜泻心汤证明言:“汗出解之后”,可见其痞不一定是误下而成。

临床所见,胃病中有这一种类型,用三泻心汤有一定效果。

胃中不和,中焦阻塞,津液不通,还可以酿成湿热,上冲下注。上冲则为呕,为声嗄,为口舌糜烂;下注则为下利,为阴疮。

故三泻心不独可治胃家本病,也可用于上下交病,独治其中。

张仲景于狐惑病,用甘草泻心汤,即是辛以开痞,苦以泄热,甘以和中之意,确有效果。曾治二例狐惑病人,用泻火解*药只能暂时减轻症状,不久又增剧,后用甘草泻心汤都得到痊愈,且近期未见复发。

要之,柴胡汤这类方剂,在热病中固为常用,在杂病中亦属多用,而三泻心汤更多用于杂病。

3

阳明病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固属热病,然此二方亦可用于治消渴。

阳明病以府证为主,《伤寒论》于用下法,慎之又慎,但在阳明三急下条,少阴二急下条,证情也极平常(除条外),何以要急下?殊难索解。

我意急下诸条,都是杂病,可能即指急腹症。

在热病,病机尚在表者,可下之机尚未成熟,不可妄下;若在急腹症,则原属里证、实证,不通其里,不能去病。

体实者,宜乘其正气未虚而攻之,此阳明病之急下也;体虚者,也必须背城借一,此少阴病之急下也。

前人说:“夺实之下可缓,存阴之下不可缓”,我现在为之下一转语,夺实之下也有不可缓者,急腹症是也。

吴又可论下法,认为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是值得注意的。

当然,在这些情况下用“下法”,不一定用大承气汤,用*龙汤、增液承气汤等更为对证,此则又不应局限于用《伤寒论》方。

4

仲景用附子,都为温阳而设,目的在回阳救逆。

具体来说,治四肢厥逆,用附子必配以甘草,甘草为治四肢厥逆之首选药,凡以四逆名方者,不论寒、热、虚、实,方中都用甘草,如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等等。

虽不以四逆名方,而见四肢厥逆证者,方中多数有甘草。四逆汤方以甘草居首列,决非偶然。可见甘草一药是强心复脉之要药。

若目的在于增加回阳救逆作用者,不是加重附子之用量,而在配以干姜;

目的在于温阳利水者,配以苓术;

目的在于温阳的基础上补气血者,则配以人参,附子汤、四逆加人参汤即此意也。

炮附子重用则意在镇痛而不在回阳,治风湿病三方就重用附子。

至于用炮用生,《伤寒论》原意,炮则性缓,生则性急,我看,现在用炮就好了。有附子诸方,在热病、杂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5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其方原可以通用于伤寒与杂病。所谓误治后的变证,我的看法,有的根本不是误治所致,而本来就是杂病。

《伤寒论》方,如桂枝汤一类方可用于调营卫,麻*汤一类方可用于治饮,柴胡汤一类方可用于治肝胆疾患,泻心汤、承气汤、理中汤、吴茱萸汤一类方可用于治消化道疾患,用附子甘草诸方可用以治心脏疾病以及风湿病,还有治消渴、水气、蓄血、痢疾、*疸、蛔虫病方等等,都是应用于杂病(以上还只是举例)。

至于把《伤寒论》方灵活应用,如刘赤选先生把栀子豉汤用于精神病(癫证),也有人把桂枝甘草汤用于低血压症,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怎样把《伤寒论》方应用于杂病,怎样辨证用方,非读《伤寒论》原书不可。所以不能认为《伤寒论》仅仅是论述热病的专著,更不能抽出六经辨证一个内容来代替学习《伤寒论》。

注:本文选摘自《金寿山医论选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4月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从物理学的观点,热量会在所有相邻的物体之间传递,从高温的物体往低温流动。因此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身体的热量会不断流失,直到人体和外界温度相同为止。人体的体温下降,在医学上称之为失温,是一种会致命的危险。因此,当人体面临低温环境时,第一个防卫措施是迅速适当的降低体表的温度,缩小人体和外界的温差,降低热量流失的速度,但是人体能够下降的温度很有限。

当热量仍然迅速地流失时,人体会启动第二种防卫措施,就是利用化学的方法,燃烧某种物质,使之产生热量。这种措施必定在皮下靠近体表的部位进行,防止体内重要的器官失温。这种被燃烧的物质,通常是在体表流动的体液中的某种物质。这里所说的燃烧和我们日常所说的燃烧不完全一样,并没有真正的火焰,只是把两种不同的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使之产生热量。

人体是一个高超的化学魔术师,当受到外力造成骨头的伤害时,断裂骨头周围会因血管破裂造成内出血,这些流出的血液会围绕在断骨的周围。这时人体会分泌某种物质,把这些血液改变成骨细胞,迅速和原有的骨头结合成一体,自动修复断裂的骨骼。人体的这种修复方法,是现代医学所熟知的。如果人体能够利用转化血液为骨细胞的方法修复骨骼,应该就能够利用转变物质产生热量的方法来防止热量的流失。

人体里到处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适当地改变其中碳、氢、氧的比例,或加入某种物质都可能产生热量。这种方法,会使原本正常的体液改变成为低热含量的体液,同时释放出热量,弥补因外界低温所流失的热量,减低人体失温的速度。这些被改变过的体液不再能像原来的体液一样供人体使用,而成为必须排出体外的废物。这种变质的体液很可能就是中医说了几千年的“寒气”,也就是说寒气很可能不是一种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可能是液态的,也可能是固态的。

由于热量会从人体的各个部位流出,寒气的物质也就可能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部位。人体针对各个不同部位寒气的处理方法都不相同,于是形成了各种不同症状的感冒。如:

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长期的堆积会在背后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有一部分即是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经过长期不断的累积而成。

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在头顶上,通常头顶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用手按压时应该是硬硬的感觉。但是寒气堆积得多了,会形成一层软软的物质,摸起来像有一层海绵似的。头顶的寒气更严重的会在前额左侧或右侧形成一个硬硬的肿包,到医院诊断医生会认定为骨质增生,这是把寒气用固态的形式积存的物质。

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中,这两组经别在人体胸前中线的两侧。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胃经从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脚趾,在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严重的胃经寒气堆积,会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层硬而厚的组织,使得大腿的伸缩发生问题,因而造成行动不便。这种疾病很少医生能够诊断出和胃有关联,经常都成为难以医治的疑难杂症,跛了数十年无论如何均难以想象是由于胃经的寒气所造成。

侧面的寒气则积存在胆经中,只要寒气侵入人体,这个部位都无法幸免。这个部位的寒气有时会在大腿外侧形成一条条的横纹,由于寒气的物质会阻碍经络的流通,使寒气堆积的部位附近,细胞所产生的垃圾无法排出,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胖。

由于这些废物不是人体的组织,因此会在组织之间流动,如果这个人喜欢运动,大腿部位寒气和组织废物所形成的垃圾会往下流动,转而堆积到小腿肚上。通常男人较女人活动力大些,因而女人多数堆在大腿外侧,男人则大多堆在小腿肚上。这种现象就是胆经的寒气堆积造成胆功能受阻,再造成吸收的障碍。

寒气从人体的皮肤进入身体之后,如果所承受的寒气分量不多,那么结合我们体内的血气能量,加之结合经络锻炼,则很快就会将身体内的寒气从表皮受寒的部位运送到排泄通道,鼻腔是通道之一,透过一两个喷嚏排出体外。如果受寒的面积很大,或周围的温度很低,流失的热量很多,身体内有大量寒气,一时无法排出体外,很可能就会出现生病的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身体排泄寒气时的现象。但是这时身体必须耗费大量能量来驱除寒气,因而使人体呈现非常虚弱的状态。

寒气在身体中长久的存在,或更大量的寒气侵入时,会逐渐转移到肺脏,形成中医所说的肺虚现象,所谓肺虚就是肺的寒气太多导致肺功能逐渐减低。在人体中,肺脏除了担负我们所熟知的呼吸功能之外,还是身体分布水分到各个部位的主要机构。当寒气侵入肺脏时,肺脏的能力即随下降,身体吸收及处理水分的能力也就跟着下降。这时大多数的水分一进入人体即排出体外,感觉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小便也多数呈现清澈无味。由于水分吸收的障碍,使得人体组织里的水分比例愈来愈少,外表愈来愈瘦,同时皮肤上的光泽也日渐减少,并且愈来愈黑。通常中医的望诊,黑而无光泽的脸色即是肺气虚弱的表象。随肺气的逐渐虚弱,情绪上也会愈来愈悲观,很容易就会有忍不住想哭的感觉,就像中医书上所说的"肺主悲"。

严格的说,寒气侵入人体时,人体只有外表缓慢的变化,并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或感觉,多数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寒气排除的过程。存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寒气排出时,症状都不一样,当然应变的对策也就不同。因此,明白了寒气的原因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并了解寒气排出的症状。如感冒,感冒的症状出现并不是由于身体变弱了,相反的却是身体由弱转强时才会出现的症状。许多从来不感冒的人,并不是身体真的很强健,反而是身体根本没有能力排除任何寒气,才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产生。

许多脸色黑而干,明显肺虚症状的人,都是很多年没有感冒的经验,这种人从外表的症状显现出身上的寒气很重,却没有能力排除。这种没有能力排除寒气的人,使用任何药物都无法将经络中或深藏肺脏的寒气排出。这种情况的人要想排除体内的寒气,只有先养足血气,通过日常保养(经络锻炼以及改善生活习惯)来调养自已,血气得到提升后,才有可能将体内的寒气排出。

伤寒六经辨证法,无论在辨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辨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辨证系统。

辨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

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辨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

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汤为主方。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质,也皆以麻*汤加减方治疗。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

麻*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四个,都以麻*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辨证治疗系统。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的并发或继发证。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是伤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属杂病的范畴。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太阳阶段的辨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

(二)阳明经证治系统

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呕吐和肠的排便亦为保护和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而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来祛除病理物质。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在阳明阶段中亦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疸、热入血室、蓄血、虚烦、热淋、便秘等。阳明经辨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

(三)少阳经证治系统

少阳病理阶段是伤寒在气机病位引起的病理反应。由于气机的功能特性规定着它调节失常的病势。仲景则因势用和解法,以柴胡汤为主。对兼有表证里证或其他证的俱以柴胡汤加减法治疗。在少阳阶段中也有热入血室等并发性杂病。少阳经辨证治疗系统如下表:

(四)少阴经证治系统

少阴病理阶段是表病位阴性过程,病理趋势为阳虚表寒。仲景治以助阳温经法,以附子汤为主方,在其阶段过程中的各具体证候,亦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质,如阳虚表热、阳虚水不化、亡阳厥逆证等。当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中则出现表里虚寒与亡阳阴竭之证。少阴阶段也由于不同原因而发生下利便脓血,吐利烦躁、阳虚咽疼、咽中生疮、虚烦等继发性杂病。少阴病阶段辨证治疗系统如下表:

(五)太阴经病证治系统

太阴病理阶段是里病的阴性过程,其病势为阳虚里寒,因其势而治以助阳温里法,以四逆汤为主方。太阴过程之辨证治疗系统如下表:

(六)厥阴经病证治系统

厥阴病理阶段为气机病的阴性过程。对厥阴病仲景未出示治法,但他揭示了厥阴病理阶段中四个证候是气机病的阴性过程,也就是在机能衰弱和体液不足状况下的气机障碍。其辨证系统如下表:

六经病理阶段在辨证治疗上各成系统。六经证治系统又以病因的同一性连接为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六经之间既以病性、病位的特殊性相区分,又以病性、病位的同一性相联系。

使千姿百态的具体伤寒证候,以类相属,而又分擘条理地编组为系统,连接为系列的东西,这不是别的,正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特殊性质和同一性质。

例如,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为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又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同一病性的病理过程依据不同的病位而分化为三种过程,但又以同一的病性相联系。不同病性的过程皆以同一的病位相联系。如此地将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数以百计的特殊证候区分为六经,又连接为一个整体。

六经病之间的传变皆取决于阴阳消长的变化:阴病转阳则病退,阳病转阴则病剧;阴病伤阳则病危,阳病伤阴则由表传里,阳病伤阳则向阴性发展;阴病伤阳则二阴合并,阴病伤阴则阴竭阳脱。在治疗方面,阳病治阴,治阴在保存津液;

阴病治阳,治阳在扶正气。汗吐下清和诸法,皆祛邪法。邪气去则津液存、正气安。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皆扶正法。正气胜则邪气衰。六经辨证与治疗也是一个整体。因为辨证是方法,治疗是目的;

辨证是治疗的根据,治疗是辨证的结果。因势利导是根据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伤寒病,在长期的实践中的总结,它本身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去解决矛盾之意。阳性病以祛邪、阴性病以扶正的治疗原则,正是在因势利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阴病和阳病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

例如,阳性病因功能强盛体液充足而发生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的抗御反应,自可根据病位的功能特性,顺应其抗御趋向以祛除病理物质。

如太阳病在表用汗法;阳明病在上用吐法,在下用下法,里热用清法;少阳病在气机调节失常用和法。阴性病因功能衰退和代谢减低,这自应鼓舞机体功能提高抗御能力,以改变正邪之间的矛盾地位。如少阴病为表病的阴性过程,因体温不足而恶寒,身疼脉微欲寐,知为阳虚表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表法以提高体表组织功能而利于抗病。太阴病为胃肠的阴性过程,胃肠因功能衰弱血循环不足而吐利腹疼,为阳虚里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里法以提高胃肠功能而止其吐利疼痛。六经辨证与治疗是一个整体,虽然辨证可自成系统,而治疗方面亦自成系统。但辨证与治疗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分割开来,便俱失存在的意义了。

伤寒六经是一个完整的辨证治疗体系。其纵的关系表现了它的系统性,其横的关系表现了它的系列性。如太阳病是由一个桂枝汤证的证治系列和一个麻*汤证的证治系列所组成;阳明病是由一个瓜蒂散证的证治系列和一个白虎汤证的证治系列,及一个承气汤证的证治系列所组成;少阳病是由一个柴胡汤证治系列组成。

太阳、阳明、少阳诸证为一个伤寒阳性病证治系列。少阴病是一个附子汤证治系列,太阴病是一个四逆汤证治系列。少阴、太阴诸证是一个伤寒阴性病证治系列。阴、阳两大系列为一个伤寒病的证治系列。伤寒六经辨证治疗体系,纵成系统、横成系列、辨证与治疗、理法与方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正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发展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临床实践认识的结果。

它是祖国医学中最完美的辨证治疗系统,是祖国医学光辉的科学成就。但《中国医学史略》却说:“《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条文式临床札记性的著作……既没有系统的专门论述,每条条文也不是加以明确的说明。”是的,所谓条文札记性,是《伤寒论》的简书的文字形式,但这并不妨碍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六经本身即是专门的系统,只是仲景作出了《伤寒杂病论》,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史前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生热一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治疗杂症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