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还没有结束,近日全球多国又相继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肝炎病例。
根据世卫组织收到的报告,目前包括欧洲11个国家和美洲1个国家在内至少报告了近例不明原因急性肝炎病例,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也相继出现了首例病例。患者年龄均介乎于1个月至16岁之间,这些儿童患者有的甚至出现了肝衰竭,严重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
(图片源自网络)
这让很多宝妈很是担心:
“我家宝贝刚生下来粉嘟嘟的,回到家还不到3天,皮肤一下子就变*了,宝贝是不是得了肝炎?”
“儿童肝炎会有哪些典型症状?”
“肝炎能预防吗?”
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小儿肝炎这件事。
01
新生宝宝皮肤变*,属生理性*疸
首先宝妈需要了解的是,宝宝出生两三天后皮肤变*,并不是肝炎,而是生理性*疸。
这是由于宝贝在出生后建立了自主呼吸,使血液中的氧浓度增高,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造成血液中未被结合的胆红素增加。而宝贝的肝脏发育尚不成熟,不能很快把增加的胆红素排出体外,这样就导致胆红素沉积在皮肤上,使宝贝的皮肤变*。
(图片源自网络)
生理性*疸一般先是面部变*,随之巩膜、皮肤逐渐变*。但并不影响宝贝的精神状态、吃奶和睡眠。足月的宝贝,*疸大约持续4-6天,7-10天内逐渐消退;早产的宝贝,一般在出生后3-5天出现*疸,6-8天达到高峰,*疸消退时间较晚,可能2-3周后才能消退。
划重点
如果足月儿出现*疸的时间超过2周以上或更长时间(早产儿大于3周),或*疸消退后又出现,可能是病理性*疸,医院诊疗。
02
认识小儿乙型病*性肝炎
再来说一说小儿肝炎。其实,小宝宝患上肝炎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在我国,小儿乙型病*性肝炎占大多数。
小儿乙肝
乙型病*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感染乙肝病*的年龄越小,导致慢性化的比例越高,危害越大。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携带者。
(图片源自网络)
主要症状
乙肝的潜伏期为1个月~6个月,平均为3个月。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可能出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疸、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
宝宝患上肝炎,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热:
小儿肝炎早期症状往往与感冒相仿,尤其在肝炎流行区域,如果孩子发生低热(体温在38℃以下)的同时没有呼吸道症状,应考虑小儿肝炎。
2.尿*:
尿*是小儿肝炎的早期经常出现的征兆之一,但要鉴别小孩近日的用药史(如服用核*素、*连素、痢特灵等)和某些食物所致。
3.体倦:
活泼好动的宝宝突然变得无精打采,精神萎靡,总爱睡觉,身体日渐消瘦。
4.大便稀薄:
宝宝在没有着凉和饮食不洁史的情况下,大便变稀,次数增多,颜色深*。
5.厌食:
宝宝平时饮食正常,近日不爱进食,连可口的饭菜也望之不吃,更怕闻到油味。
(图片源自网络)
6.*疸:
最先在宝宝的巩膜及结膜(白眼球)发生*疸,继而耳后及周身皮肤发*,常为小儿*疸性肝炎。
7.上腹疼痛:
宝宝肝脏肿大,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尤其是夜间为重。个别患儿脾脏也大,并伴有局部压痛明显,拒绝大人抚摸触及。
03
如何预防小儿乙肝?
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乙肝患儿平常没有异常表现,但在入托或入学体检中被检查出肝功能异常而发现患了肝炎。此外,小儿感染肝炎病*以后,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比例也较高。
因此,爸爸妈妈要重视这一疾病,并做好预防工作。
1.阻断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母婴传播阻断十分重要。
携带乙肝病*的准妈妈要如实告诉医生,并遵医嘱行产检和抗病*治疗,减少乙肝病*(HBV)的载量进而减少母婴传播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患有乙肝的母亲从孕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mg至少服用至婴儿出生之前。
(图片源自网络)
2.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乙型肝炎预防的最主要措施。年我国就已经把接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一般需要在出生后接种第1针,在接种第1针满一个月和6个月各接种一针,全程疫苗总共三针。
对于妈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和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在1、6月龄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3.不共用物品
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宝宝的日常生活物品如牙刷、毛巾、餐具、梳子、香皂等都要专人专用,千万不要和其他家人共用。
(图片源自网络)
HBsAg阳性妈妈能母乳喂养吗?
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免责声明:本文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