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齐娟
盛夏季节,是野生蘑菇中*的高发季节。很多*蘑菇仅凭肉眼观察,或银针、大蒜试*等方式,并不能辨别野生蘑菇的*性,很多*蘑菇在外形上与可食用蘑菇非常相似。这个季节要如何避免*蘑菇中*?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相关提醒。
青岛市疾控中心食品卫生所副所长孙忠清介绍,*蘑菇中*,是我国食源性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占死亡总人数的60%以上。*蘑菇的*素有很多种,按其可能出现的症状,可分为胃肠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神经精神型(心跳减弱、血压降低、视物模糊、流汗、精神异常、肌肉痉挛)、溶血型(*疸、血红旦白尿、急性贫血、肾脏肿大、尿*症)、肝肾损伤型(肝肿大、*疸、尿量减少、无尿),以及混合型等。
引起青岛*蘑菇中*的灰花纹鹅膏菌,是世界上最*的蘑菇之一,它的*素可以损害肝脏,致死率极高(其*素对人体的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0.1毫克,意思就是说,一个长约八九厘米的蘑菇所含*素即足以使一个体重约为75公斤的成年人死亡)。食用后最初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霍乱型”腹泻等肠胃症状。随后进入1至2天内无明显症状的假愈期。假愈期过后,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功能异常和*疸,最后肝、肾、心、脑、肺等器官功能衰竭,迅速死亡。因存在假愈期,容易造成病情已被控制的错觉,使患者延误就诊,难以救治。因此,一旦发生*蘑菇中*,要及时催吐、就诊。就诊时,最好带上剩下的*蘑菇,以便医生诊断和救治。
据青岛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显示,青岛几乎每年都有市民因采食野生蘑菇而发生了中*。特别是到了7月以后,随着雨量充沛,气温升高,野生蘑菇进入了生长旺盛期,在小区、公园、路边、校园、山林随处可见,有的市民基于以往采食的经验,或尝鲜的心理,心怀侥幸。其实,即使是资深吃菇群众也无法分辨有*还是无*野蘑菇,每年都有资深吃菇市民发生野生蘑菇中*的事件。
据报道,我国有*蘑菇有多种,其中青岛市常见的*蘑菇也有近十种。它们是褐鳞小伞、白*伞菌、白*鹅膏菌、红*笔菌、臭*菇、墨汁*伞菌、*鹅膏菌及狗尿苔。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野生蘑菇不吃、不采、不买,是最好的防中*方法,一定要牢记。